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記者 闞楓)近日,國務院決定取消下放52項行政審批事項,在轉變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活力方面,中國官方再次推出新舉措。專家分析,簡政放權需要法治護航,防止“越減越肥”現象。此外,保障改革惠及民生,需要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嚴抓政策落實。
  以簡政放權穩增長繫著眼長遠
  6月5日,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研討會在北京開幕,諸多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題進行理論探討。
  近期,簡政放權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領域的熱點話題。6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創業就業,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將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並先期取消一批准入類專業技術職業資格。在研討會上,專家們就當前政府簡政放權問題發表了看法。
  “本屆政府開局以來,大規模減少行政審批權限,希望通過釋放市場和社會活力,在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任務。”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說,調整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國需要更大的突破。
  如專家所言,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後,將簡政放權作為主攻方向,至今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68項,簡政放權成為政府改革的”先手棋“。雖然簡政放權對中國經濟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輿論中也有觀點認為,通過簡政放權來穩增長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向中新網記者表示,相對於過去的刺激政策,簡政放權對於經濟的利好效果見效相對較慢,但這是放眼長遠的措施。
  “中國經濟政策必須要放眼長遠,而簡政放權,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優先工作,這是基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運行狀態、所處階段、突出矛盾的綜合考慮結果。” 慕海平說。
  簡政放權需防止“越減越肥”
  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今年要取消和下放200項以上行政審批事項。這意味著未來半年內還要取消和下放近150項,屆時,也將提前3年完成這屆政府任內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審批的承諾。
  如此簡政放權的力度,體現出政府“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但是,對於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一直以來,輿論更關心如何杜絕“沒好處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這一現象。
  “部門自己在取消和下放審批權力時,肯定有部門利益考慮,此外,一些部門審批事項五花八門,非專業人員和普通民眾根本看不懂,所以下放權力的時候會出現水分。”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向中新網記者表示,政府部門應該先闡釋澄清各項審批事項的概念、職能,然後引入社會民意參與評價,討論其是否取消、下放或者保留。
  慕海平則表示,簡政放權是個逐步的過程,不能為了減而減。一些被輿論視為“真金白銀”的審批事項,它的取消和下放需要看市場條件是否成熟,放權之後的市場監管能力有沒有建立。
  此外,慕海平說,“過去我們搞過簡政放權,但是,‘減’了之後又不斷地‘收’,甚至出現‘越減越肥’的現象,要杜絕這種現象,當前簡政放權需要法治護航,做到行政審批於法有據,法無授權不可為。”
  引入第三方評估破解政策落地難
  讓簡政放權的改革真正惠及民生,需要上下同行,保證政策落地。
  對於簡政放權政策的落實,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要求,“要加大工作落實力度,既要解決越權越位問題,又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紅利。”
  其實,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抓落實”已是李克強講話的高頻詞。他強調“國務院決不發空頭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須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甚至直接指出,一些地方出現“為官不為”的現象。
  對於政策落實,目前,國務院也決定對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察,並提出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既督地方、也督部門。國務院將派出督察組,對落實不力的嚴肅問責。
  有評論稱,對公共政策落實開展全面督察,這在中國並非首次提出,但在政策督察中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卻是中國政府在其正式會議文件中首次公開提出。
  “如果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是同一批人,這可能造成一種局面,因為信息不對稱,下級可以忽悠上級,但上級無法全面督查每一個地方的政策效果,所以需要引入包括學術機構、民眾在內的第三方評價,這種督促會更細緻也更有效。”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何增科向中新網記者分析。
  對於國務院針對政策落實派出的督導組,何增科說,督導組工作時必須少聽彙報、多聽民意,接地氣的督導才具有針對性。此外,解決政策執行難、落實難,最重要的是改變政績評價機制,將民意真正引入官員評價體系,遏制官員庸政、懶政現象。(完)  (原標題:專家談簡政放權:需嚴抓落實 防止“越減越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h02bhgx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